文化强则国家强,乡村兴则国家兴。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寿风楚韵”送教小队于8月4日至10日在安徽省寿县开展了为期七天的楚文化主题送教下乡活动。
黑格尔曾说过: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于寿县这座楚国最后一任都城而言,“楚文化”便是她的余温。为探索这缕“余温”并将其融入到本次送教下乡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团队成员共同前往寿县城区开展了调研活动。
凡事预则立。为获得更为全面的调研结果,团队成员经商讨,决定于8月4日至5日开展调研活动。活动前期准备阶段,团队成员共同查阅了寿县、寿县古城墙等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的资料,初步了解了它们的前世今生。在一番激烈的讨论和分析后,团队成员最终选定了寿县古城墙和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调研地。
作为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寿县古城墙垒砌的青砖历经风雨的浸蚀,却依然雄厚方正,巍然耸立,令团队成员惊叹不已。漫步在古城墙上,团队成员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痕迹和厚重。寿县城墙始建于宋代,明清不断地维修和完善。城墙有四个城门,以宾阳门最为出名,宾阳门外瓮城完好,城楼完好,车辙很深,几百年来,过往车辆在地面上压出深深的辙痕,最深的有五厘米左右。如今宾阳门仍然是城东进城唯一的通道。门洞上的城砖有的刻有铭文,字数不一,最简洁的当为“物勒工名”,譬如“建康督统许竣造”,铭文令城墙平添了生机与趣味。站在宾阳门城楼上,遥望宾阳门外淝水之战的古战场,更远处是著名的八公山,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在我们脑海里翻腾……
团队成员各司其职,积极记录调研的各类材料。成员采访了几位古城的居民,在居民热情的介绍中,我们加深了对这座古城辉煌历史的认识,同时收获了许多民间故事,特别是寿县特色名点——“大救驾”的历史由来,令大家大开眼界。
而后,团队成员赴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开展了调研。楚韵千年,风华再现。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是安徽省第一座县级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全国唯一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藏品内涵也是相当丰富。玻璃栈道下,战国建筑瓦砾层尽收眼底;158枚楚金币,引得游客驻足观赏;前厅展示屏前,累丝镶宝八龙纹金带扣“活灵活现”……走进博物馆,通过丰富的馆藏和各类数字化展陈方式,游客可以充分领略楚风楚韵。
在这里,古战场、雕塑群、沙盘模型,一个个还原的历史典故让游客穿越时空;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向今人诉说着楚国最后的辉煌与衰落。各式青铜、金币窖藏、玉石杂项,反映出当时楚国的社会经济状况;柏家台遗址、李三孤堆楚王墓、循理新嘉园工地战国建筑群遗址,了解寿县历史文化的窗口渐次打开……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寿县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也是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团队成员于8月6日至9日开展楚文化送教下乡活动。为获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团队成员于8月6日组织了开班仪式,在开班仪式上,张雨乐同学阐述了活动目的以及活动流程等。
而后又组织学生和家长一起做游戏,以此来增加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团队成员间的熟悉度,方便送教活动的开展。
8月7日上午,闫晨茜和张雨乐从基础笔法出发,教授学生如何书写简单的毛笔字,而后又循序渐进教授学生如何书写“寿”字,为后续活动开展做好了准备。8月8日下午,在高梦琪和冯雅晴的带领下,学生们共同学习了国画的基础知识并尝试绘画樱桃。8月8日,李继枝同学和佘梦缘同学巧妙地带领学生了解了剪纸这一剪刀和红纸的艺术。
在送教过程中,团队成员尽职尽责,面对送教中的各类突发情况应对自如、充满耐心。学生们也在此次活动中受益匪浅,原本有趣的暑假因这一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经过两天的学习,学生们已经了解了书法、国画及剪纸的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创作能力。在团队成员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了以“我的家乡”为主题的创作。在创作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春苗”们独特的创造力。他们将书法与剪纸结合,拼凑出家乡的名字——寿春,而后又根据所学的国画知识在卡纸上加以点缀,整个画面生动而又充实。创作结束以后,我们又选取了几位学生代表来谈一谈自己心中的“寿春”。不少学生都表示寿县历史气息浓厚,民风淳朴,是他们成长成才的温床,是他们永远眷恋的美丽的家乡。
天下无不散的筵席,不知不觉,活动进入了尾声,在几天的相处中,大家都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团队成员与学生们做了简单的道别,并互相赠送了礼物。
本次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增强了团队成员的互助合作能力,还坚定了团队成员扎根乡村、教书育人的决心。同时,送教活动的开展使得乡村小学的孩子也有了进一步学习国学课程的机会,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文化传承的种子。终有一日,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并长成参天大树,传承传统文化的人亦如不灭的星火,代代相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