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基层动态

【青春“三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科技服务牛羊产业 —安徽科技学院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

阅读次数:207 作者: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时间:2024-09-05
[字体:  ]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广大青年们更加了解并加入到乡村振兴工作当中,8月2-4日,安徽科技学院动物科学学院多名优秀学子与老师组成的暑期实践团,深入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四个乡镇的代表性牛羊养殖场,开展了主题为“牛羊科技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以期深入了解寿县牛羊产业发展现状,激发高校学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变通解决难题,为“秸秆变肉”及乡村振兴事业注入新活力。

图片1.png

(实践团到村委会交流)

实践团深入乡村牛羊养殖一线,依次走访了寿县牧原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安徽美运畜牧养殖有限公司、寿县万为肉牛养殖有限公司、寿县旭日湖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多家牛羊养殖场。在感受寿县乡村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的同时,团队成员分工合作,展开了进一步的实践调研工作。团队成员们通过细致观察并与养殖场负责人深入交流,了解到了肉牛、肉羊养殖场的规划布局和圈舍设计,养殖场功能分区明确,设有办公区、饲料贮藏及加工区、生产区、粪污处理区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实践团观察到在养殖场草料棚内都已经储备了充足的草料,码放整齐的小麦秸秆把草棚塞得满满的,这些都是肉牛养殖重要的粗饲料来源。走进青贮窖,淡淡的酸香味道扑面而来,这也是牛羊养殖重要的饲料——玉米秸秆青贮和全株玉米青贮,养殖场一般都会储备一整年的需求量。除了小麦、玉米秸秆外,牛羊场还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花生秧、毛豆壳(秸秆)、酒糟、豆腐渣、鲜食玉米秸秆等农副产品饲喂牛羊,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

图片2.png

(实践团与寿县牧原牛场负责人交流养殖技术)

尽管外面天气炎热,但现代化的养殖场设施齐全,安装了通风装置,养殖场内还是比较凉爽的。有的养殖场采用栓系模式,有的采用场床一体化的饲养模式,牛羊们舒适地躺卧在养殖床上休息、咀嚼。 到了饲喂时间,通过精心调配好的全混合日粮,使用撒料车,就自动送到了牛羊的面前,通过机械化的普及,牛羊养殖也越来越省力了。同时,实践团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到牛羊养殖也必须做好粪污的无害化处理和疫病防控工作。

图片3.png

(实践团现场了解玉米秸秆青贮原料及制作方式)

寿县盛产毛豆,在寿县万为肉牛养殖有限公司,实践团细心地发现,养殖场与周边的毛豆食品加工厂联合,将生产毛豆粒剩余的毛豆壳做成了牛羊的饲料。毛豆壳因含水量高,容易腐败变质,在学校科研团队的协助下,将毛豆壳通过初步挤压脱水后,与小麦秸秆或玉米秸秆按一定比例进行调配,并补充一定的糖分和微生物发酵菌剂,制作发酵饲料,从而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在参观毛豆加工等一系列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了现代农业生产的高效与科学,同时也意识到了创新性思维及因地制宜发展养殖业的重要性。

图片4.png

(实践团到美运畜牧养殖牛场学习)

随着“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缓缓落幕,回望这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实践团每个人心中都涌动着难以言表的感慨与不舍。这不仅是自我成长与蜕变的深刻印记,更是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在此次活动中,实践团成员们收获满满,在实践中检验真理,懂得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内涵,了解了牛羊养殖情况,亲自参与了喂牛,近距离接触青贮饲料及常见的饲料原料,并充分认识到秸秆及地方性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团队成员们一致认为要努力学好动物科学等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乡村产业振兴和畜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团队成员们将会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传递科技的火种,收获更多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