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感受历史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以及激发创新思维与灵感,7月7日,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英才计划实践团队赴寿县开启了对寿县传统文化的考察活动。
活动的第一天,团队探访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踏入了博物馆的大门,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辉煌灿烂的楚国时代。一踏入展厅,那些历经千年沧桑的文物便以它们独有的方式诉说着楚人的故事。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缓缓步入馆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映入眼帘,从楚大鼎到近现代历史资料,无不诉说着寿县这片土地上的沧桑巨变。通过老师的生动讲解,同学们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更深刻感受到了安徽楚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激发了他们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7月8日上午,实践团队应邀来到团县委会议室召开此次活动的交流会,会议由团县委副书记李洋主持,李洋对同学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团队此次实践活动的路线安排和相关情况进行了耐心解读,最后借此机会向同学们提出了几点希望,希望同学们在本次活动中要做到“虚心、耐心、静心”,勤思多问,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团队带队老师孙加礽希望同学们潜心体会寿县独有的文化传统,同样将自身所学带入实践中。随后实践团队前往寿县图书馆、孙叔敖纪念馆、安丰塘等地进行了实地的学习与考察活动。
在寿县图书馆,同学们与当地青年作家赵允洁面对面进行了思想上的碰撞。赵作家在交流中表达了对寿县文化的喜爱与自豪,同时这也是她写作灵感的来源。另外她也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应。
在安丰塘镇,同学们一起参观了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古时称为"天下第一塘"、安徽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安丰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言:“孙叔敖举于海”。这里的“举于海”就是赞颂孙叔敖修建“芍陂”(安丰塘)这一水利工程的壮举。经过专业人士的讲解,同学们进一步感受到安丰塘的选址科学,工程布局合理以及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后人为纪念孙叔敖,在陂北建有一祠,故名孙公祠。2600多年来,安丰塘一直支撑着区域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工程水利为核心,形成了包括区域水系、农业生态、田园观光、灌溉管理等内涵丰富的陂塘文化。
在史大郢特支陈列馆,同学们站在蜡像前听讲解老师介绍道,这一支队伍在革命抗日战争中英勇抗敌、不畏牺牲,其奉献精神与爱国精神令人动容与敬佩。在所有展品中,令同学们触动最深的是展板上标有的毛泽东的一句名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这一诗句以史大郢特支战士们的鲜血为笔,字字泣血,句句绕梁。只有设身处地地站在了这样的承载着悲壮历史的场馆之中,才能够真真切切地品味到书本上名言的真情实感。
通过一整天的参观与学习,同学们进一步了解了寿县深刻的文化内涵、历史底蕴以及发展现状,切身体会到了赶赴乡村的必要性、实地考察乡村现状与发展的重要性。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实践团队将继续投身于对寿县历史文化以及发展现状的探索与调研之中,以青春之名,探寻文化之根,助力乡村振兴,期待实践团队的更多成果!也期待实践团队能为寿县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