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来自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的“楚风乡韵,传承创新”乡村振兴实践团为宣扬传承楚文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动身前往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春镇建设社区,深入探究和学习楚文化,开启了一段研究与发现之旅。
进建设社区,传千年楚文化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切身走进寿春镇建设社区,展开了楚文化宣传及调研工作。寿春镇建设社区位于寿县古城中心,具有千年楚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其建筑风格也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团队成员在实地调研和线上问卷后,深入了解了锦绣苑社区居民对楚文化的认识程度,同时在社区进行了文化宣讲,增强了民众对楚文化的保护意识。
调研访谈结束后,社会实践志愿者们走进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报恩禅寺,越过高大红色的照壁,迈进山门,即到第一大院,院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据当地居民了解,院正中原有九级的北宋舍利砖塔,后残存三级。穿过二佛殿,在第二深院中两棵树龄达1300多年的、植于建庙时的贞观九年的国家一级文物千年银杏遮天蔽日,把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和东西廊房掩映在绿荫之中。
赏古楚文物,品千年楚韵
7月9日,安徽理工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楚风乡韵,传承创新”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楚文化”命名的博物馆,也是一座国家一级博物馆,这里蕴藏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集中展示了古代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内涵。走进这所博物馆是学习和传承楚文化底蕴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实践团一行来到了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内全面地参观学习馆内的古文物,对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专访,并对馆内的代表性文物“楚金币”进行详细了解,158枚熠熠生辉的楚金币构成的金字塔,正看是一座金山,侧看则是一只灵动蝴蝶,视觉冲击极为震撼,将楚国时期“寡人无求于晋国”的强盛展现的淋漓尽致。此外工作人员还讲解了“青铜巨人”楚大鼎和钟楼巷等馆标文物。通过这次的深入交流,实践团更全面地发掘和探索了博物馆内楚文物的文化内涵。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重视博物馆工作,希望博物馆能够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因此在与工作人员交流过程中,当实践团队员们问起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让更多的游客愿意走进博物馆去学习和传承楚文化时,工作人员回答,博物馆每年都会举办许多社交活动,让游客自己动手体验,以及承办非遗项目——当地香草、剪纸和大鼓纸来吸引大家走进博物馆学习楚文化。随着博物馆之行的结束,实践团对于楚国文字、钱币、礼器、漆器等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参观结束后,实践队成员张育润表示,此次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让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楚文化的历史、艺术、文学等方面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将继续加强文化交流,为推动寿县文旅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